明道是一個探知的過程,是一個涉及到經銷商經營安全的一個問題,即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是機會,哪些是陷阱。有一個“品牌殺手型”經銷商,他一年接三個牌子,一年也搞臭三個牌子。因為這個經銷商接產品完全靠感覺,沒有對市場、對自身的分析。最后,這個經銷商落得什么品牌也沒有,只能做倒貨生意。這是一個典型的缺少產品探知的例子。
還有一種缺少探知的表現是對機會的“拒絕”。抓住一個機會很重要,但在有些時候,拒絕一個機會更重要。這幾年做多元化的大經銷商,成功的并不多,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缺乏對看似賺錢的新行業缺乏考察、分析,二是對自身的發展階段沒有正確認識。另外,很多區域大經銷商為了拓展市場區域,進行異地擴張,很難把自己成功的模式進行復制,其原因也在于缺少對自身和市場的分析。比如石家莊有個經銷商做開發品牌,通過大力度廣告,對分銷商輔之以支持,雖然給分銷商利潤不是很高,但產品起量之后,分銷商仍然可以獲利。壯大之后,該經銷商進入唐山市場,希望把這種模式進行復制,但很多唐山經銷商更看重暴利產品,對微利產品看不上眼,這個經銷商雖然做了大量廣告宣傳,也說破了嘴皮但是就是沒有效果。
實際上,“明道”的背后,是經銷商管理方式的問題。有些經銷商做得很大,但有時候也難免“陰溝翻船”。因為長期以來,經銷商老板都是自己一言九鼎,屬于典型的“老板式領導”,接產品、訂政策,完全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中國有句古話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現在一個問題是很多經銷商連聽都不聽。這種近似“獨斷專行”的方式,在公司發展初期也許是有效的,但到了公司化運營階段,就需要群策群力,有組織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