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轉型,中小企業“危在旦夕”:一是原材料、勞動力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幣匯率調整,三是籌資困難。經濟學家樊綱指出,“中國的企業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中要做強做專自己的行業,而不要盲目進行產業轉移。”
中小企業新陳代謝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反映,政府的產業政策導向發揮關鍵作用。如最近發生的東莞來料加工企業享受免征17%增值稅的優惠政策將于下月底終止,此項優惠政策的終結將令企業轉型成本驟然增加。
因此要充分認識“十二五”期間產業轉型升級的內容與重點,包括發展科技型、生產服務型和社會服務型等三種類型的中小企業。在研究開發、技術輸入、技術合作、技術購買、專利授權、自動化生產技術和設備、防止污染技術和設備、工業設計、人才培訓、建立國際品牌形象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方面努力使產業升級。
中小企業提高競爭力有三條路徑:成本管理、銷售市場和新產品開發。拯救中小企業的過程,也是政府產業政策調整的過程:一方面要利用經濟增長轉型時期對劣勢產業加以保護,充分運用反傾銷對策、制定各產業質量標準,以及加強立法保護本民族利益;另一方面要盡快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資產重組手段實現規模化經營,以提高這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盡可能避免因這類產業的萎縮而導致失業人員增加的現象發生。
最近幾年,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和政策環境支持等方面予以有效扶持,在一些城市進行區域性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中心試點,培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地;通過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通過采取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投入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洽談會、專利和零配件招標會、培養科技經紀人等方式,為中小企業培育擴大科技市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針對目前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政府要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建立包括資金融通、信用擔保、創業指導、技術支持、管理咨詢、信息服務、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要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商會等機構,積極面向中小企業開展法律、財務、管理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在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試點,為降低中小企業銷售成本創造條件。
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是中小企業生存的關鍵。政府要優先安排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創業培訓、工商管理培訓以及技術、財務等專業骨干的業務技能培訓;當前要抓緊培訓承擔中小企業各類培訓的師資力量,鼓勵中小企業創辦“學習型組織”,積極開展自主培訓;發展中小企業人才市場,建立經營者測評與推薦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合格人才。
中小企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和促進社會穩定的基礎力量。在確保中國經濟適度增長、緩解就業壓力,實現科技創新、優化企業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創辦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結構調整,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