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模式,乃是每一個別企業組織,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穩定的,具有特定建構方式的文化體系。它是企業在其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生成若干文化質點,這些文化質點在不斷的文化整合過程中成為叢結,進而成為模式、體系。
有人認為,企業文化模式是由企業文化的深層結構,即企業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審美結構決定的;而企業的目標、制度、作風、風尚等則是由企業文化模式決定的企業文化形態。實際的情形是:企業文化模式的實體只能是指價值觀、思維模式、企業精神等,而企業制度、企業民主等,企業實體和企業家及職工(大腦),這是它(文化模式實體)的載體,即三種基本形態;企業文化的三種基本形態亦即企業文化模式的三種基本形態。
美國著名組織行為學教授J.斯洛坎和J.凱爾在對美國若干家公司進行了調研之后,提出兩類不同文化類型(即不同文化模式)的公司特征。據此,再加上其它一些企業文化模式的情形分析,我們可以把握企業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一,載體的經營普適性。凡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模式,其組織載體一定是經營性的企業組織,不是獨立法人資格的組織、學校、家庭、連隊等都不能成為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模式的載體,這是一個最起碼的前提和條件。不論是氏族型公司還是市場型公司,不管他們在個人與組織間關系上如何不同(一個是親情關系,一個是合同關系;一個相互有長期承諾,一個只有短期承諾等),或其它方面又有多少區別,也都是一個有獨立財產,進行獨立生產經營的法人。
反過來說,只要是企業,不論其大、中、小,不論它屬于哪個行業,不論它在哪個區域……,都有其特定的企業文化模式。IBM有IBM的企業文化模式,松下有松下的企業文化模式;我國的企業又有我國企業的自己特色的企業文化。
第二,生成的長期積淀性。企業文化模式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積淀,不是一朝一夕,人為“建立”的。如在個體與組織關系上,不論是氏族型的(對待本公司歷史、傳統、風格、意識),還是市場型的(對個人利益的依賴,講究功利主義),都是在企業長期生產實踐及其特定文化氛圍陶冶下形成并不斷復加、累積起來的。氏族型企業,公司和成員之間相互長期承諾,前者對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后者對前者忠心耿耿。
這類文化在長期而徹底的社會化過程中促成了公司內部團結。成員遵循傳統方式逐步得到晉升,年長的雇員為后來者充當良師益友和榜樣,從而使公司文化規范(通過制度、文字、榜樣三種載體)得以代代相傳,延綿不斷,形成日益鞏固的文化模式慣性。市場文化型公司的企業文化模式大體上也是這樣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積淀起來的。
第三,內涵的全面、系統性。企業文化模式,從內涵的整體覆蓋面上來說,與整個企業文化的內容是一致的,我們在上面已討論過的企業哲學、企業目標、企業民主、企業道德、企業制度、企業團體意識、企業文化活動、企業實體、企業形象、企業素質,以及企業精神和企業價值觀等12個方面,亦即企業文化最一般、最基本的構建模式,是一個比較全面的、系統的模型。當然,從不同角度考察,可以有不同模式,這兒不去羅列。不管以哪種標準劃分,不管哪種企業文化模式,都是一個獨立、全面、完備的系統。
第四,功用的根本決定性。每種企業文化模式,對整個企業的發展,都具有根本決定性的功用和作用,這種根本決定作用來自企業文化模式從價值觀、從人們心靈上構筑起基本的行為規范,并通過整個企業文化體系去貫徹,因而,功用甚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中的每個人就不再是被動服從的角色了,每個人依據企業的基本的文化規范,就可以了解自己應如何行動。
另一方面,作為被管理者,來自管理者的有型模式管理之壓力減弱了,而來自企業共同的無型文化模式的管理加強了,誰若不被這種整個企業認同的文化模式所接納,那他就很難長久地在這個企業呆下去。這就是一些研究日本企業的美國學者揭示的為什么日本工人“個個干勁十足”、“象上足了發條的鐘表一樣”的原因。
第五,發展中的常態穩定性。企業文化模式具有一種長期穩定、不易改變的常態性。強人企業中高投入高產出,積極進取,喜歡壓倒一切的勝利但不無短期行為之嫌的強人文化模式;在拼命干、盡情玩者企業中的低風險,快反饋,高質量地為顧客服務的觀念和行為,但有時又失之愚鈍的拼命干、盡情玩的文化模式;以及拿整個企業去冒險的賭博企業文化模式,力求過程和具體細節絕對正確的過程文化模式等,都是如此。
第六,建構體系的個異性。每個企業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色,與眾不同。這兒說的氏族型文化模式與市場型文化模式的不同可以說是最高層次的區分,至于第二、第三等層次的區分將更為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