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上海從今年元旦起開始推行 “限塑令”。除了布袋、紙吸管等塑料替代品之外,可降解塑料袋在超市、快遞、外賣中大量出現。不過,究竟怎樣的“可降解”才是對環境友好的綠色包裝呢?
長期從事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的同濟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教授任杰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塑料制品聲稱“可降解”或“添加了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實則是魚目混珠的“偽降解”。這些塑料制品因無法完全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對環境危害更甚。對于生物降解產品,國家已出臺相關標準,并發布了統一的“雙J”標識,市民在選購時可作為辨識標準。
這些“偽降解”請遠離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塑料產品聲稱自己“以植物淀粉為原料” “添加了可降解成分”,或者 “生物全降解”,消費者如何判斷其真偽?
眾所周知,一次性塑料制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了便利,但無節制的濫用也給地球帶來了“白色污染”。傳統一次性塑料無法降解,導致大量塑料微顆粒污染環境、進入食物鏈,成為人類21世紀亟待解決的課題。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也成為全球的共識與趨勢。
“可降解塑料的最大優勢在于,由其制成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即使到環境中,也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任杰說,可降解塑料在具有一定溫度、濕度的環境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在半年多時間內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從而緩解目前的“白色污染”難題。
任杰介紹,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膜袋、吸管等制品的材質通常為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或是PLA+PBAT+淀粉(St)等。如果產品材質含有聚丙烯(PP)、聚乙烯 (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則為不可降解塑料。
“現在,有的塑料購物袋是用淀粉或石粉加上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這樣的塑料袋在被拋棄或填埋之后,只有淀粉會被微生物分解。”任杰解釋,這個過程只是部分崩解,不是全生物降解,剩余的聚乙烯或聚丙烯仍是自然界無法消化的“白色污染”。
“生物可降解”認清“雙J”標識
說到“可降解”,市面上的塑料袋又有光降解、氧化降解、生物可降解、全降解等種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代表了真正有利于環境的“降解之道”呢?任杰介紹,按照國家標準,目前只認生物可降解,其它降解都已取消。
根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去年9月發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圖形標識為“雙J”,消費者可以此作為選購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標志。
任杰說,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沙土、淡水環境、特定條件下(如堆肥化條件、好氧或厭氧消化條件),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終完全降解變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及其礦化無機鹽等的塑料。
根據該指南,可降解塑料必須沒有生態毒性,即可降解產品堆肥化后,堆肥對植物的出苗生長或動物(比如蚯蚓)的存活不能產生負面影響。
“有些降解方式,比如氧化降解,已經被歐盟全面禁止。”任杰解釋,通過添加氧化降解劑到傳統石油基聚乙烯塑料里實現氧化降解的,其實是將聚乙烯等降解為低分子量聚合物,無法最終變為二氧化碳和水。于是,這些低分子量聚合物就成為環境中的微塑料,不僅污染水體,在魚類體內富集,還會造成土壤毛細堵塞,導致農作物減產,其危害比不降解更嚴重。
“有的塑料制品甚至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原料,如聚乙烯,加點氧化降解劑、光降解劑,就聲稱‘可降解’,招搖過市,擾亂市場。”任杰提醒消費者,不要誤以為這類塑料袋對環境友好。
“可降解”算濕垃圾還是干垃圾?
使用后的塑料袋扔進干垃圾桶,這已被人們所接受。但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可通過堆肥等方式降解,是否應該算作濕垃圾呢?任杰說,從理論上來說,生物可降解塑料袋應可作為濕垃圾處理,但實際上這類塑料袋目前還是跟隨干垃圾處理。這取決于目前國內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
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物降解塑料袋與濕垃圾目前還不能同步降解,這就為工業堆肥造成了困難。任杰告訴記者,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一般工業堆肥需要60天以上,而濕垃圾的厭氧發酵只有20至30天,快速好氧發酵甚至只需8至10小時。目前,他正牽頭承擔一個市級科研項目,致力于解決濕垃圾與可降解塑料袋同步降解的技術問題,“如果課題進展順利,若可降解垃圾袋全面推行,預計到后年,上海的濕垃圾袋就不用破袋了”。
此外,他提醒消費者,由于目前生物降解材料尚處于產業發展前期階段,所以相對成本較高。如果看到生物降解產品的價格和普通塑料一樣,甚至更便宜,那很可能是冒充可降解的“李鬼”。來源:文匯報
長期從事生物可降解材料研發和產業化的同濟大學材料與工程學院教授任杰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塑料制品聲稱“可降解”或“添加了可降解的環保材料”,實則是魚目混珠的“偽降解”。這些塑料制品因無法完全降解而產生的微塑料,對環境危害更甚。對于生物降解產品,國家已出臺相關標準,并發布了統一的“雙J”標識,市民在選購時可作為辨識標準。
這些“偽降解”請遠離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塑料產品聲稱自己“以植物淀粉為原料” “添加了可降解成分”,或者 “生物全降解”,消費者如何判斷其真偽?
眾所周知,一次性塑料制品給現代生活帶來了便利,但無節制的濫用也給地球帶來了“白色污染”。傳統一次性塑料無法降解,導致大量塑料微顆粒污染環境、進入食物鏈,成為人類21世紀亟待解決的課題。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也成為全球的共識與趨勢。
“可降解塑料的最大優勢在于,由其制成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即使到環境中,也不會對環境產生危害。”任杰說,可降解塑料在具有一定溫度、濕度的環境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在半年多時間內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等,從而緩解目前的“白色污染”難題。
任杰介紹,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真正的生物可降解塑料膜袋、吸管等制品的材質通常為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或是PLA+PBAT+淀粉(St)等。如果產品材質含有聚丙烯(PP)、聚乙烯 (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則為不可降解塑料。
“現在,有的塑料購物袋是用淀粉或石粉加上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這樣的塑料袋在被拋棄或填埋之后,只有淀粉會被微生物分解。”任杰解釋,這個過程只是部分崩解,不是全生物降解,剩余的聚乙烯或聚丙烯仍是自然界無法消化的“白色污染”。
“生物可降解”認清“雙J”標識
說到“可降解”,市面上的塑料袋又有光降解、氧化降解、生物可降解、全降解等種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才代表了真正有利于環境的“降解之道”呢?任杰介紹,按照國家標準,目前只認生物可降解,其它降解都已取消。
根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去年9月發布的《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分類與標識規范指南》,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圖形標識為“雙J”,消費者可以此作為選購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標志。
任杰說,可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沙土、淡水環境、特定條件下(如堆肥化條件、好氧或厭氧消化條件),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終完全降解變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及其礦化無機鹽等的塑料。
根據該指南,可降解塑料必須沒有生態毒性,即可降解產品堆肥化后,堆肥對植物的出苗生長或動物(比如蚯蚓)的存活不能產生負面影響。
“有些降解方式,比如氧化降解,已經被歐盟全面禁止。”任杰解釋,通過添加氧化降解劑到傳統石油基聚乙烯塑料里實現氧化降解的,其實是將聚乙烯等降解為低分子量聚合物,無法最終變為二氧化碳和水。于是,這些低分子量聚合物就成為環境中的微塑料,不僅污染水體,在魚類體內富集,還會造成土壤毛細堵塞,導致農作物減產,其危害比不降解更嚴重。
“有的塑料制品甚至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原料,如聚乙烯,加點氧化降解劑、光降解劑,就聲稱‘可降解’,招搖過市,擾亂市場。”任杰提醒消費者,不要誤以為這類塑料袋對環境友好。
“可降解”算濕垃圾還是干垃圾?
使用后的塑料袋扔進干垃圾桶,這已被人們所接受。但生物可降解塑料袋可通過堆肥等方式降解,是否應該算作濕垃圾呢?任杰說,從理論上來說,生物可降解塑料袋應可作為濕垃圾處理,但實際上這類塑料袋目前還是跟隨干垃圾處理。這取決于目前國內城市垃圾的處理方式。
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物降解塑料袋與濕垃圾目前還不能同步降解,這就為工業堆肥造成了困難。任杰告訴記者,生物可降解塑料袋一般工業堆肥需要60天以上,而濕垃圾的厭氧發酵只有20至30天,快速好氧發酵甚至只需8至10小時。目前,他正牽頭承擔一個市級科研項目,致力于解決濕垃圾與可降解塑料袋同步降解的技術問題,“如果課題進展順利,若可降解垃圾袋全面推行,預計到后年,上海的濕垃圾袋就不用破袋了”。
此外,他提醒消費者,由于目前生物降解材料尚處于產業發展前期階段,所以相對成本較高。如果看到生物降解產品的價格和普通塑料一樣,甚至更便宜,那很可能是冒充可降解的“李鬼”。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