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國工業經濟將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工業發展質量將進一步改善,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鞏固,高技術產業有望帶動工業比較優勢重塑。
■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國際與國內經濟發展互聯互通,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產業轉移和合作繼續深化,以點帶線、由線到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 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云等新型工業基礎設施加快構建,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的廣泛滲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將穩步提升,加速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2019年,我國工業經濟將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新舊動能轉化將提速。根據工信部賽迪智庫分析,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仍面臨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動能不足、體制機制制約等問題。為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步伐,推動實現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需要從強化創新驅動、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等方面發力,實現工業經濟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2018年,我國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鞏固,區域協同發展步伐加快。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深入實施,改革成效顯著?;膺^剩產能任務圓滿完成,工業產能利用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前三季度鋼鐵、煤炭行業產能利用率同比呈現升高態勢;企業利潤實現較快增長,前八個月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6.2%;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加快涌現,代表了當前我國制造業的先進水平;主要產品價格回升,市場主體信心進一步增強。
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鞏固,高技術產業有望帶動工業比較優勢重塑。從投資角度看,創新推動制造業投資快速增長,前十個月裝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1%;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創新主體,研發投入持續提升;高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產業布局優化持續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積極成效;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效,北京市“高精尖”經濟結構逐步構建,天津市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三省市正在分別向“瘦身提質”“強身聚核”“健身增效”的發展目標加快邁進;長江經濟帶推動產業梯度轉移。2018年一季度,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共實現生產總值近9萬億元,占全國比重44.18%,經濟發展步伐更加強勁。
新舊動能轉換將提速
根據工信部賽迪智庫判斷,2019年,我國工業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發展態勢,發展質量持續改善。我國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成長,新舊動能轉換將提速。
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工業經濟將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工業發展質量將進一步改善;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進一步鞏固,高技術產業有望帶動工業比較優勢重塑。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將更加完善,重點領域發展的基礎瓶頸將進一步突破,高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發展步伐加快,重大創新成果將不斷涌現,加快制造業的提質增效升級;我國產業布局優化持續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水平穩步提升。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國際與國內經濟發展互聯互通,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產業轉移和合作繼續深化,以點帶線、由線到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但是,對外“走出去”仍然面臨著貿易摩擦的挑戰,需要高度警惕;我國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成長,新舊動能轉換將提速。
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云等新型工業基礎設施加快構建,以及“互聯網+”帶來的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的廣泛滲透,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將穩步提升,加速形成產業發展新動能,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工信部賽迪智庫研究指出,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一是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企業研發創新能力仍然薄弱,關鍵共性技術需進一步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二是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不容忽視。整體來看,2018年全國各省市區工業經濟增長呈平穩態勢,但各地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三是企業成本壓力較大致使降本增效難度增加。工業企業生產成本呈現上升趨勢,企業虧損面有所增加;工資、稅費等費用支出壓力上升;工業用地成本受土地供應限制持續上升。四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掣肘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绲貐^、跨所有制企業兼并重組進展依然不暢;體制機制障礙束縛要素資源配置效率。
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針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工信部賽迪智庫建議:完善產業創新體系,增強高質量發展動力。加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構建跨區域協同創新網絡,加快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營造公平有序市場環境。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繼續推進稅收體制改革,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清理地方保護性和限制性政策,進一步放寬民營資本準入,促進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
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夯實工業發展基礎。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整治、關停、整合低產出、高能耗、重污染的“低小散”企業,引導企業培育品牌、優化品質、提升標準,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提質增效;在傳統產業推廣智能制造技術,實現現有技術和裝備的改造升級,以“互聯網+”、大數據等助推“兩化”深度融合;以企業梯次培育為抓手,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促進優勢資源集聚,鼓勵中小企業聚焦優勢領域,走“專特優精”發展道路;依托平臺發展,解決傳統產業鏈條不夠完整、產品創新不足、協調發展不夠緊密等問題,實現信息、資金、技術等要素的聚集。
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構建產業競爭新優勢。以“互聯網+”、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為契機,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鼓勵企業加速布局數字經濟,培育一批具有生態控制力的平臺型企業,提升數字經濟、網絡經濟潛力,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數字經濟新形態;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依托網絡化制造平臺,推動發展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模式,鼓勵企業開展O2O服務、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業務;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一方面應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推動產融合作;另一方面應加快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完善監測評估,構建開放共享安全的產業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