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重點打造的15條新興優勢產業鏈的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占株洲工業產值的比重將達到70%以上。
在全國各地爭搶工業發展“制高點”之際,湖南株洲加碼株洲·中國動力谷,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湖南株洲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根據該《意見》,株洲未來將打造一批標志性產業集群、標志性產業基地、標志性產業企業,預計到2020年,該市15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占株洲工業產值的比重將達到70%以上。
株洲市政府副市長何朝暉表示:“株洲將明確發展目標定位和重點集群、重點基地(園區)、重點企業、重點產品,分業施策,有序推進,著力引導各類社會資源集聚,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帶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
覆蓋廣泛 為產業鏈“增肌健體”
《意見》指出,株洲將堅持精準施策。突出精準發力,針對不同產業鏈的特點和實際,實施“一鏈一個發展規劃、一鏈一個支持政策、一鏈一批重點項目、一鏈一個承載園區、一鏈一支服務隊伍”,打好產業發展“組合拳”,做好強鏈、補鏈,以形成產業鏈發展的強大合力。
據了解,這15條產業鏈包括: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含磁懸浮)產業鏈、IGBT大功率器件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自主可控計算機及信息安全產業鏈、航空航天產業鏈、新能源裝備產業鏈、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鏈、先進硬質材料產業鏈、醫藥產業鏈、紡織服飾產業鏈、裝配式建筑產業鏈、綠色食品產業鏈、節能環保產業鏈、人工智能產業鏈等。
以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這樣的傳統優勢產業為例,株洲將以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洲電機、聯誠集團等重點企業為核心,充分發揮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技術、人才、品牌優勢,重點發展動力集中型動車組、雙層干線動車組、城際動車組和輕量化、模塊化、譜系化電力機車,以及儲能式有軌無軌電車、新一代中高速磁懸浮列車、虛擬軌道列車、跨座式單軌、重載貨運機車、客運機車、鐵路鋪軌機等產品;重點研發功率半導體器件、齒輪傳動系統、動力型超級電容器件、高速重載車軸、列車制動系統、通信信號裝備、車鉤緩沖系統、牽引電傳動系統等零部件產品,以及高分子復合材料、IGBT封裝及基板材料、高端絕緣材料、減振降噪材料等基礎材料,進一步提高系統集成能力;重點突破智能駕駛技術、高性能轉向架技術、制動系統技術、大數據運維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檢驗檢測、運營維保等服務型制造。加快建設軌道交通城,建設一座城(世界領先、最具產業影響力的軌道交通城)、打造三中心(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裝備研發中心、制造中心和服務中心),全力建設世界級產業集群。
此外,新能源裝備這樣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看點頗多。株洲將依托中車株所風電事業部、中車株洲電機、時代新材、中車株洲變流中心、旗濱集團、湖南南瓷電瓷電氣、湖南神通光電等骨干企業,加快低風速風電發電機組平臺研制,重點突破大型風電葉片關鍵技術、儲換熱系統及設備研制技術,積極發展兆瓦永磁直驅和雙饋風力發電整機以及發電機、軸承、齒輪箱、變流器、制動系統等風電裝備零部件,打造材料、葉片、軸承和主齒輪箱、整機的風電裝備產業鏈。強化IGBT在工業電網中的應用,發展特高壓電瓷電器產品,打造智能電網裝備產業鏈,形成覆蓋風電、智能電網裝備等多元電力供給裝備研發制造體系,把株洲打造成為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精準施策 強鏈補鏈延鏈
同時,何朝暉還強調,優化外部環境,突出項目帶動,發揮人才作用,加快轉型、擴大開放等四大舉措將是株洲推進產業鏈建設的主要抓手。
一是優化外部環境。根據產業發展“組合拳”思路,按照規劃先行原則,精心編制產業鏈發展規劃、行動方案和年度計劃,確定產業發展目標、思路、任務,明晰產業布局園區,繪制產業鏈發展路線圖、任務書,找準強鏈、補鏈、延鏈環節,制定專項扶持政策,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各類平臺在信息和實體等方面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產業集聚發展的支撐能力。支持建設國家及省、市等多層次創新中心,鼓勵產業鏈企業設立境外研發機構。支持產業鏈企業提高工藝設計能力,建立工業設計中心。支持建立產學研用聯盟,建設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
二是突出項目帶動。按照“策劃一批、引進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的思路,每年定期在全市范圍內征集和發布產業鏈重點項目,重點調度和服務。加強產業鏈重點項目的要素保障,優先辦理項目建設各項手續,財政專項資金對符合發展方向和政策條件的項目予以重點支持。鼓勵和支持產業鏈項目爭取國家、省重大專項。
三是發揮人才作用。全面落實人才新政30條,以國際化視野建立完善產業鏈引人、用人和育人機制。大力引進高端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創新團隊。建立完善人才激勵、服務、流動和使用制度,強化產業鏈人才支撐。加快構建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支持校企聯合培養,探索“訂單式”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四是加快轉型、擴大開放。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支持產業鏈企業引進信息化、智能化技術設備,運用先進工藝和業務流程,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大力培育產業鏈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新技術,鼓勵重點企業做大做強。此外,推動產業鏈企業利用外資由重點引進技術、資金、設備向合資開發、對外并購及引進培育領軍人才轉變,支持產業鏈企業抱團出海,加快知識產權產布局,建立國外產業發展基地。完善產業鏈企業“走出去”的風險評估和預警協調機制,鼓勵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和企業聯盟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法律、政策、商機和預警等咨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