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機械行業上市企業2016年的年報還沒有正式公布,從企業的業績預計數字來看,基本還屬于虧多增少。記者收集了部分企業的預計公告內容。提前預判市場情況。
中國一重巨虧新年有所回暖
中國一重近日發布公告稱,預計2016年度全年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減少57億元左右。
對于本期業績預虧的原因,中國一重表示,一是受市場低迷的持續影響,前期公司訂單不足,造成2016年產品銷售收入大幅下滑,2015年新增訂貨52億元、2016年上半年新增訂貨16.5億元。
中國一重稱,2016年下半年公司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全年新增訂貨81.2億元,但由于公司產品生產周期一般在一年半以上,新增訂貨未能在2016年形成產品銷售收入。
今年1月份,一重集團實現銷售收入6.05億元,新簽訂貨合同23.92億元,銷售回款8.27億元,多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最好水平,并實現扭虧為盈,扭轉了自2015年1月以來連續24個月虧損的局面,勝利實現了1月開門紅。
二重重裝業績大幅預增
主動退市一年多以來,二重重裝“改革脫困”終于取得實質性成效。二重重裝近日發布2016年度預增公告,預計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億元左右,較上年同期增長約220%。
根據公司大股東中國二重在官方網站掛出的相關報道,中國二重同期主要經營指標也大幅增長,預計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70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利潤總額4.8億元,同比增利25.1億元,實現三年扭虧脫困目標。目前,正積極推動二重重裝重新上市。
二重重裝方面表示,公司2016年凈利潤水平出現大幅增長,一是因為當年營業收入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消化固定費用能力增強;二是公司扭虧脫困成效逐漸顯現,降本增效效果明顯,產品毛利水平出現增長;三是公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期間費用較同期大幅減少;四是鎮江公司股權轉讓產生投資收益;五是公司加強貨款催收及無效低效資產盤活,提高運營效益。
實際上,作為中國證券市場上首家主動退市的企業,二重重裝早在2015年便開始逐步走出虧損的泥潭。圍繞“扭虧脫困”的目標,公司主要從債務重組、協同增效、資產盤活三個方面支撐減負增效;此外,通過人員分流、內部改革、強化管理等措施,控制出血點,到2015年底,公司用工人數從2013年底11000余人下降至約6900人,人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過業務轉型、提高邊際效益等措施,恢復造血機能。
中信重工直面挑戰
1月25日,中信重工發布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6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減少14億~16億元。
公司方面表示,2016年是中信重工公司面臨內外部形勢最嚴峻的一年,中信重工緊緊抓住“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機遇,堅持戰略引領、創新驅動和價值提升的發展思路,直面危機、深化改革、持續創新,在傳統動能和新動能合力驅動中實現了轉型發展。
“雙能”驅動取得新成效。傳統動能方面,公司發揮核心制造與工程成套綜合優勢,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工程成套業務,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海外主機和成套市場實現新突破,新增訂貨與生效訂單同比實現高增長。
“雙創”建設釋放新活力?;诠旧詈竦膭撔碌滋N,中信重工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被科技部確定為“先進礦山裝備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公司通過搭平臺、聚資源、育團隊、活機制等多項措施,構建重裝眾創線上資源共享、重裝眾創線下實驗與驗證、重裝眾創成果孵化“三大眾創平臺”,完善技術創客群、工人創客群、國際創客群和社會創客群四個創客群,形成了“三線共建”、“四群共舞”的全員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良好局面。
品牌實力邁上新臺階。去年迎來60華誕的中信重工,在長期的建設發展實踐中累積了豐富的品牌內涵。2016年公司榮獲第四屆中國工業大獎,成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獲得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國家海關總署AEO高級認證企業資質,成為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范,獲評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第11次為神舟飛船護航,特種機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廠項目獲國家立項等等,已在裝備制造領域形成了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
2017年,中信重工將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裝備制造企業和具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以“核心制造+綜合服務”的新型商業模式,堅持“核心技術+產業經營+資本運作”的增長理念,強化創新驅動與開放發展,快速推進重型裝備、工程成套、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動力裝備+軍工裝備“5+1”產業布局,為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華銳風電、太原重工預虧
華銳風電近日公告,預計2016年凈利潤為虧損28.82億元左右。上年同期為虧損44.52億元。本期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包括:風力發電設備的銷售規模下降,主營業務收入減少;對質保期內機組的運維投入較大等。太原重工預計公司2016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8.5億元。公司表示,報告期內,受到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市場需求下降,行業競爭激烈,產品銷售量和銷售價格同比下降;報告期內,產品銷售價格下降導致公司對部分存貨計提資產減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