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熱的天也擋不住危改居民換房的熱情。重慶江北區文教街道海田大廈南側舊城區改建項目簽約率達到80%,現場辦公點響起一陣歡呼。據悉,該項目第一天就簽約104戶,簽約率高達43%,簽約四天半后協議生效,頻頻刷新全市危改簽約速度。
海田大廈南側舊城區改建項目涉及的房子多建于上世紀80年代,原為寧建一公司、化機廠、硫酸廠等單位職工宿舍,后改為房改房,共5幢樓房240套。“菲特”臺風期間,該區塊是文教轄區最晚退水的路段之一,部分房屋浸泡后墻體表面脫落和開裂,被房屋管理部門確認為丙類房屋,即房屋安全綜合等級4級,列入安全監管巡查范圍,實時關注動態變化。
我市大力推進的棚改工作,為此地住戶徹底改善居住條件帶來了希望。但與所有老小區一樣,區塊住宅存在面積普遍偏小、居民以老年人為主、部分房屋有產權繼承糾紛等情況,統一危改意愿存在不小難度。
那么,是什么促成地塊征收生效僅用時四天半?文教街道的答案是“充分的提前介入、精準施策、精確幫扶”。
早在年初,文教街道就開始調研,掌握了每個樓道的居民戶數、家庭人員、產權情況等基本情況。在此基礎上,又分類梳理出居民關注的住房困難補償、產權繼承、房改情況等三大重點難點問題。
“對于以上問題,均由分管領導領辦解決。”文教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比如涉及財產公證的,由人武部長、綜治科領辦;涉及房改的,由城建副主任和城管科領辦;低收入家庭幫扶的,由分管社會事務的副主任領辦。“分工負責、協同作戰、提前解決的工作模式有效打消了居民顧慮,在意愿調查階段,居民同意率已達97%,這為后續工作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文教街道還十分重視征收政策的宣傳解疑,專門從黨員、業委會成員、為老服務人員中招募舊房改造志愿者,建立“擴音器政策宣傳志愿者服務”隊伍,從情緒疏導、產權繼承和征收政策解讀等方面入手,不定期向居民特別是老年群體講解政策,對重點對象進行結對幫扶。